Navigation menu
一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坚定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传统制造业升级,充分发挥现代技术补充作用,全面提升三大产业,持续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新生产力。
(2023年9月8日在黑龙江视察时的讲话)
两个
去年7月以来,我在考察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区时,提出整合科技资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新生产力。 12月中旬,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前沿技术,激发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造新的生产质量。我提出新生产力概念和发展新生产力主要任务时,主要考虑的是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一切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的根本原因。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生产力在实践中发展起来,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支撑。我们需要对理论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指导新的实践发展。
。
2024年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中央委员、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参加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磋商。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三
什么是新的生产力品质,如何培育新的生产力品质?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注意到一些学术研究成果。综上所述,新质量生产力是以创新为引领,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道路,具有高技术、高效率、高质量特征的生产力高级状态,符合新发展理念。它的诞生源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劳动要素的创新配置、深刻的产业转型升级。它在工人、制造材料、制造对象及其以优化组合为主要内涵,以生产力全要素大幅提高为主要标志。它的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量,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生产力的显着特征是创新,包括技术水平和商业模式的变革,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变革。我们要继续做好变革伟大文章,推动新生产力加快发展。
。
四
新的生产力主要来源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科技创新可以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生产力的关键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导向”,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组织推进战略性原创性基础研究。要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发挥新国家体系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让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培育新动能。m 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
。
五
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绿色发展是质量发展的基础,新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碳中和达到顶峰。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自觉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加强绿色制造,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链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充分发挥绿色低碳发展的作用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打造高效生态产业集群。同时,我们热忱在全社会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
2025年11月7日至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广东。 8日上午,习近平在广州考察广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果展示。新华社记者 严艳/摄
六
必须牢牢把握质量发展这个根本任务,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谋划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当然,发展新生产力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传统产业,也不意味着避免一哄而上、形成泡沫、创造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撑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选择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
七
要以创新技术引领创新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生产力。让我们立足实体经济基础,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前谋划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注重科技创新与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基础科技研究,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强化企业创新 主要阵地是组建上下密切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合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型装备更新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在促进新兴大国崛起座谈会上的讲话新时代的中部地区,2024年3月20日)
八
要坚持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养、引进和使用高水平科技人才,努力攻克一批关键关键技术。深化东中西部科技创新合作,建设国家自主示范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动重点行业装备升级改造,促进升级改造促进传统有用产业提质增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精深加工程度。推动中央企业与西部地区联动发展。使旅游业等服务业成为全区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生产力,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催生区域发展新动能。
(2024年4月23日,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讲话)
九
新生产力质量的内涵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新生产力就等于新兴产业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能催生新生产力。我们不能只关注“三新”,不能大声喊叫,g急躁起来,一定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
(2024年5月23日企业与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十
扎实推进现代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新生产力建设。整合的基础是增加优质科技供给。要聚焦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瞄准集成电路、工业主板、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基础资源等瓶颈,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供科技支撑,确保重要产业、产业供应链的自主性、安全性、可控性。要瞄准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领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2024年6月24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学术会议上的讲话)
202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上海。这是习近平在位于徐汇区的“模速空间”大型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考察大型模型产品展示。新华社记者 王野/摄
十一
决定草案对健全推进质量经济体制机制作出部署经济发展,推动优质新生产力发展。注重高新技术发展。
”
十二
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着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加快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坚持和落实“两个坚定不移”,为各类所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公平法制环境;必须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完善与新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明确打破影响和制约综合创新的僵局,协调推进人才制度一体化改革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主动权。
。
十三
要协调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努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同时,加快对作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增收主要基础的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激发传统产业活力,促进新旧动能平稳转换。
(2024年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十四
科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生产力的主要路径。认识科技变革,必须着眼于现代信息系统产业的发展,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并重,既要产出更多科技成果,又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理解产业创新,必须守住实体经济基础,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需要搭建平台,完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让创新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十五
“十五五”期间,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生产力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现代技术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形成新兴产业,超前谋划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继续努力加强基础研究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努力突破核心前沿技术的核心技术。要组织推动教育人才与科技人才共同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和战略支撑。新生产力的发展。
。
※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至2025年4月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摘录。